签到天数: 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论坛元老
 
- 积分
- 4242
|
发表于 2017-9-10 08: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西景德镇 来自 中国江西景德镇
# i2 W- z, B% \/ W$ T; Z4 d
$ T$ @3 e z* M U# o" P
7 }2 S& V+ D7 Z! {/ C+ j# \旧时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有千种模样、万般风情。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这些堪称“中国风物的手绘照片”的外销画极大地满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如今它是珍贵的艺术图录,极具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与研究价值。小孩读新知,青年读文化,老人读怀旧。
. O9 M& i* w+ A今天给大家介绍老北京的25种失传的中华民俗,这些民俗图向我们展示了先人们丰富的生活样态,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最生动活泼的一面。这里有老老老“老北京”的全部记忆:小手艺人、小商小贩、衣食住行、民风民俗……那些与我们不告而别的生活就这样不期而至了。
' [8 i/ L7 G1 u" k2 ^' v5 H1.剃头图
, _% S0 l% Y% w& H) k: i
% s7 |* |: N! l( |! n
其人挑担游于街市之间,手执“唤头”,串走胡同,每到大街,将担放地,等来往之人刮脸、打辫子、剃头,方便之至。- y7 G% j1 O* V6 x; S
2. 卖零绸子图6 m( j1 y0 {) L) k
& x. n5 F' J3 [ b, b& |$ g其人在各处买来各色零绸,至集庙之中,就地铺包袱上摆各色材料,每块可做何使用,其价若干,随口便讲,令人好买。
i/ g& X& D$ z, J4 `! ^: x3.医道图: O. j1 a1 }0 F+ k* S6 [3 Q+ `5 H
) [9 K/ }/ N: S0 p- F$ X4 w1 `* g H+ W
京中医士有太医、御医之号,乃是在太医院应差者,如有人请看,马钱二吊四百文、四吊八百文不等。如来到门首看病者,给钱数百,作为“门脉”。
8 t8 |! j: K" `4.卖蝈蝈图
9 D% f( h6 s9 y5 r R1 Q( b
( A/ i1 y* h0 X/ u& b+ \2 o
中国冬夏俱有蜗蝈。冬有三种:黑紫色者名为山蜗蝈,乃山中向阳处生者;青色是嫩的;绿色者难得,乃系用蜗蝈子在暖处养成,人力为之,其价甚昂也。* a# I0 K% j: ?6 @, F3 a+ E
7 {% D" a! {, g1 Y& G7 u5.三棒鼓图+ X* X! T2 X5 w# O# x( Q4 R
; I1 v, ?; C' x+ u) B其人陕省来京采差,手持木棍三根,下支一小鼓,其棒起落于鼓,连打带唱,讨钱作为盘费,非作艺江湖也。- s' E; D7 g b B7 p
6.送报图# w3 ?5 l. W1 N {- z
* U" W) |9 P) h* k1 R, P其人多系山东人,在京开设报房,所有外省摺奏及谕旨,皆由内阁而发,其报房刷印送至各客宅,铺户之家,每日一换,按月给钱,名曰送报的。( o; g' R: n: d9 I& T5 q6 C/ j! Y
( S1 D/ L* k3 F y1 A1 k7.踢毽图# Q( _9 j" a h! ]- a1 n& q3 A/ r
0 O7 Y# ^" L" e& I0 S# p( A此物用小铜钱一个,缚毛一根(或一撮),以脚蹄之,遂上遂下,有蹄千余回而不落地者,亦天寒时消遣之一法也。
4 A$ Z: x6 t8 x9 o4 ?8.打蛋雀图
F1 N: E3 D& m6 F
" G, T1 ~. l0 t& z- ^. h
有诸鸟名:灰色是“梧桐”,黄色是“蜡嘴”,又名“蜡嘴粉红”,能教打蛋,用骨做成如往上掷二三丈高,其鸟用嘴接住,有连打三个者,甚妙也。( `# r; U/ S- p) i2 B
9.吞刀图6 g' l F( z S' T
- B) p7 D& }. z2 T+ z按:此图旁释文与图意不相吻合,疑抄释文者有错乱,因释文的原图已缺,故无法释抄。1 x ] i! e( q
0 j# K. N2 p6 j9 d8 o0 ]( P' f8 Q10.打糖锣图* {* O9 b4 G: t2 M, M c& b
4 B4 V3 Z: |% n; T1 j: T! Q其人小本营生,所卖者糖、枣、豆食,零星碎小玩物,以为哄幼孩之悦者也。
# y+ k W I$ p$ ~11.宰羊图: I1 U. l7 a# y+ |( W
; }5 [) ?/ C( Z) c京都羊肉铺中,清晨将羊捆上,必请老师傅宰之。其师自携尖刀,宰毕急走,另赶别处宰之,名曰下刀儿师傅也。
3 V H9 @6 S B Q12.卖鞋垫毡垫图) g$ M' N8 i. I4 u, N# k' s+ ~
: K. @$ j' M- D9 K" n
冬令多有四乡人来京做此生业,沿街吆呼:“鞋垫”!“毡垫”!“耳朵帽”!可混一冬衣食也。 N- l9 s. D; u
13.箍桶图
8 x9 X; L0 U! e" _8 T
9 C# W3 b/ U/ T5 D+ ? 其人挑担沿街吆呼:“箍桶来!”有铺家,住户水屋木盆木桶散漏,必叫此人收拾,用竹蔑子箍好,价值若干也。
% I/ [& Y* Y" I6 i5 m14.赶脚图
; R- h$ ]4 s) A( G9 Q. x
4 j5 L P- W, `5 B0 N
每逢春秋冬令之时,多系四乡之人来京,用驴一头在城根于来往人骑之便宜,若骑十余路,无非京钱数百文,名曰赶脚。/ W; d. s" e# S2 I8 e
* ~2 c! j8 D! f& K% j" C1 b15.烧包袱图* b5 z% W' P5 n8 } y& i' D
# q) l! S6 x$ x2 S: D: H& y
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各住房供包袱,内装烧纸、银锭,上写上三代名字,晚辈祭之也。8 K7 [6 ]: Y+ l! q( n# x( ~: X
# \4 H* q9 R1 _" L; @% ]16.撞钟图
+ p/ a, v7 x, `
. a# m- ?0 B- F! m% e
每人用铜钱一个在墙上撞之落地,一个远者打近者,打着赢钱,打不着为输,取其欢乐也。9 R) j- t7 I/ b
17.道士化缘图, e5 q2 w3 w x: S
: a! d# D: \7 W- M. p0 A手插铜钹一扇,身背木牌一块,上画神像,旁拴练锁并小磁娃娃等,沿街敲钹募化。有施主舍香钱,无子息妇女用线拴其娃娃,可得子嗣也。
i9 z Y& A& @) U. m18.耍猴图
. p: ~$ ?: |+ J0 k5 _, I
. k+ o U" J# J) u9 ~其兽人形,遍体生毛,其性甚灵,自能戴鬼脸,穿衣服,爬竿,翻跟斗,跑羊等戏。其人拉至沿街,鸣锣为号,以此为生也。
# X# o" G" Z" F! L19.贩骡马图# f2 _8 @$ a: q* `9 |
6 E& b/ h' S) h1 ?4 Y0 c( M
其人由外贩骡马来京师,卖于骡店里。该店主再会主投客卖。买者先看口齿,后看快慢。有俗言几句:“远看一张皮,近瞧四张蹄;来买先'晃眼’,回头再'瞧屈’”也。& S' i8 d3 B" ]0 U& @- p% W
" S4 j$ P" C; D# P
20.烙煎饼图7 x; i8 z9 D7 T5 F" ?: a
( n8 `& Q6 n- s* O9 g" o
其人用小米、黄豆加水磨成汁,放于盆内,用勺盛至铛上,用小竹耙拨的即薄,烙法即快,名曰煎饼。
/ ^& c* x* x: Z1 E5 q3 V21.剟镖刀图
& z& Z0 N2 j1 a1 W) |
, f' V9 Z, ?1 S9 F7 O8 T) T2 a一人站立木板前,一人用镖刀剟去,将挨肉皮,不能伤人。所演手眼之准法,二人对换,均能一律远近,一样数步以外剟镖,名曰剟镖刀也。3 l( }: Y* I+ ^# @
22.卖春联图
! `2 p; ]2 i: b( p% d4 i
0 _' n" N5 m# s$ j3 N) f+ p- n
此系能写大字之人,年底无事,用桌一张,备下纸笔墨砚,沿街摆摊,书写对联卖之。
0 x; V( o+ y6 O9 P9 J* G9 @) [) S* r' r* ^
23.耍耗子图
4 V9 `/ ]+ t1 ?+ @9 x9 y
3 o& W+ @7 R R* D6 e O
其人用一木架,上有各样玩物,小鼠数个顺绳梏爬上,有小鼠能钻塔、进瓜、汲水、钓鱼,令人喝彩助资,言“鼠小难教”,卖艺用铜锣为号。
/ {1 ]; l) w$ v' ]; r! q1 r W24.拉冰床图
0 k# F% u3 y8 ~; k
0 U8 Q; t& E$ k o7 J+ @; g
京都城根护城河,冬天冰冻时,其人用木做成床,下安铁条二根,在河内放,有来往人坐之,其人用绳拉之,行走一门三里之遥,每人给钱三百文。; y+ r9 U- z6 d9 n5 d
25.拾粪图
" u$ s8 a. @2 v+ l
) Y9 v" I+ N: W( \, H% Y! J2 O! S# M) B
其人四乡之人,俗名掏茅厕的,身背木桶一个,手拿木把铁勺一把,夜晚持灯,其灯三面糊纸,一面玻璃一块,名为诸葛灯,所为暗处照明看得清也。4 _ [% p8 v- b# e3 c' O
7 p- T" I7 v. {! B# g) G8 ^选自
$ K8 ` O6 L9 O, e+ ~) q- w
]6 y/ d1 Y: t+ i
《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 X4 N7 Y% [3 ]1 v& @* K+ D7 `) t% Y1 c
《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整理自一组绘于19世纪的中国外销画,作者已不可考。书中共选择了一百四十多幅描绘当时社会生活场景及各行业人物的图画,全书分为“玩物•杂耍”“民风•民俗”“行业•生计”三个部分,以鲜活生动、真实质朴的画面和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再现了十九世纪中国人的日常市井生活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原本是向西方世界介绍古老中国社会风情与文化的重要媒介对于当代国人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独特的史料和文化价值。在当下这样一个人人对时间充满焦虑感的时代,这些质朴鲜活的画面,会让我们在“慢”与“快”的交错间,追寻深藏于民间的中华历史文化渊源,品味古典之美,感悟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 T1 @3 F& o6 C; g G t0 l |
|